•   |  加入收藏
  •     15877333322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邢亚荣:富平有“柿”不虚名
日期:2025-03-23

总有一种遇见,可以用多种方式演绎起诗画般的意象。骏马遇见草原,杨柳遇见春风,杏花遇见江南,翠鸟遇见嫩枝,莫不如此。就像大尖柿遇见富平,那沉淀千年的风华和洋溢在舌尖上的味蕾,是远非一两首诗词歌赋可以言说尽致的。 
   作为富平人,我对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有着深沉的情感凝结。四十多年前的深冬季节,当我于周六下午的傍晚,从处于南半截庄子的我家,穿过一段逼仄的夹道出北门玩耍的时候,有时候会在夹道迎面碰到我那工资微薄的父亲周末从县里上班回来。我本能地偶会看见他那辆推着进来的自行车车头上,挂着一个四棱见线、方正有致的小小麻纸包,我就知道今天定有好“柿”。当然,这种机会并不多见。晚上,在家里的煤油灯下,母亲坐在炕边,父亲坐在一张椅子上,我们兄妹五个,大点的坐在房子脚底的凳子上,小点的坐在床上的被窝里,虔诚得好像要举行一项庄重伟大的法事。大家脸上带笑地一齐向煤油灯照亮着的那一片桌子看去。母亲的笑容可以想象。一向不拘言笑的父亲,脸色也变得生动起来。而我们的高兴劲则伴着舌尖在嘴唇和内里间嗫嚅舔舐。父亲小心翼翼地解开左右上下缚绑着的纸绳,一层一层地打开这包“合儿饼”。那合儿饼两个一合,两蒂向外,厚厚的柿饼带着白霜,两纵两横地排成两层,算起来是八个合儿,十六个柿饼。母亲笑容可掬地取出一个合儿饼,捏住两蒂向外轻拽,这种动作反复几次,我们每个人就各自获了一枚柿饼,然后试着从边上动齿嚼动,那种舌尖上的清爽和肺腑里的甜蜜,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口齿生津。当然,母亲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将一个合儿饼轻轻拽开,她一枚,父亲一枚,慢慢地品着,并喝着粗瓷茶碗里的煎茶。当我们还想再来一个的时候,母亲轻轻地将纸包包了起来,并说:“娃晚上不敢多吃,多吃了肚子顶得很,等明个再吃。”我们只得带着遗憾和希望,盼望着尽快夜完天亮,而天亮了还有更好的理由让我们对以后充满着期待。 
    
   富平大尖柿的品质绝对可以,制作出来的柿饼味道当然绝对地道。尤其是“合儿饼”。它们低调奢华地存在千年,真实超绝地历越千载。就像低调内敛的富平人一样,历经风霜雪雨的凝练升华,原来是在沉淀凝华着非同凡响的精神气质,蕴蓄加持着令人刮目的满满自信。现今,一句“富平柿饼,甜蜜中国”的肺腑歌吟,让人恍然洞彻了富平柿饼原本就有的内涵模样。 
   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的低调程度让人不可思议。谁都知道,作为一个地方风物的记载介绍,方志的权威性毋容置疑。而富平历史上不缺县志。明清时期,富平县共有四部《富平县志》,外加一本《富平县乡土志》,算是五部,但皆对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鲜有记载。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谁都说好。但作为明代陕西八大名志之一,明·万历十二年刘兑修、孙丕扬纂的《富平县志》里没有记载。清·乾隆五年乔履信纂修的《富平县志》里没有记载。直到在清·乾隆四十三年吴六鳌修、胡文铨纂的《富平县志》里,其卷之三《贡赋志》“物产”条目的“果类”词条中,才惜墨如金地以“杏柿梨李林檎石榴胡桃蒲萄核桃枣酸枣桑椹桃”二十个字对富平的果类进行了交代。也就是说,在论述富平几千历史的《富平县志》里,品质绝佳的富平柿子,第一次以一个“柿”字,统统进行了交代。到了清·樊增祥修、谭麐纂的《清光绪十七年富平县志稿》里,富平柿子又一次消逝得无影无踪。《富平县乡土志》系清末佚名传抄本。无序跋、弁言,成书确切年代、纂修者难以定论。全志15000字,极为简括,《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乡土志抄稿本选编》均有载录。在我千淘万漉取得的《富平县乡土志》传抄本复印件里,我仿佛闻到了岁月深处的墨香,但在涉及到的二十四个品类的“植物”词条里,不见“柿子”的踪影。它或许和其它果品一样,潜藏在包罗万千的一个“果”字里吧。以《富平县乡土志》区区15000字的体量,描述其它更重要的事件还远远来不及呢,哪里还顾得上一个“柿”字。 
   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的五部县志、乡土志里,那个让现今世人垂涎欲滴的富平柿子,仅仅在清·乾隆四十三年吴六鳌修的《富平县志》里以一个“柿”字闪了一下,然后就埋头于富平广袤宽厚的乡野沟壑间,低调务实地去继续沉淀历练它那无与伦比的品质去了。或许在清代以前的相关富平典籍中,可能会有对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爱怜有加的悉心介绍,但至少我如今未曾看到。说我见识短浅也证明不了此等特产的高调张扬。 
   我总相信这样的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以绝佳品质的天然存在,终于由人人皆知和口口相传,名正言顺地列入到1994年出版的《富平县志》当中,绝对权威。在其中第七编《林业》第二章“林业资源”第一节“种类”中,“柿子”二字终于出现在富平县1989年主要树种资源分类名称一览表的“经济树种”里。在第三节“林产品”中,“水果类”条目中单独将“柿子”词条以13行442字进行详细论述。其中写道:“柿子有升底尖柿、辣角尖柿、珠柿等10多个品种。其中庄里地区的升底尖柿,体大核小,色泽橙红。用它制作的‘合儿饼’,质润肉丰,霜白底亮,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早在明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以此为贡品进献皇帝。建国以后,曾多次送西北农业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列入地方名产展览。1972年,北京植物园曾以名贵树种引进柿苗200多株。1980年,国务院曾用合儿饼招待外宾。1984年,本县被列入中国名特产——柿子之乡。全县柿子产量,50年代每年产鲜柿1000多万斤,制作柿饼115万斤,是本县鲜柿、柿饼生产的兴盛时期。”富平尖柿的品质和地位可见一斑。 
   当然,在这一段论述中,也提到由于时代的原因所造成的富平尖柿和富平柿饼生产遭受的挫折破坏和恢复发展,并论述道:“庄里地区1982年底仅保存柿树3500多株,鲜柿总产19·5万斤,其中尖柿14·3万斤,制作合儿饼不到3万斤。1985年,全县柿林面积恢复到24274亩。1986年,本县被列入经济林基地建设。鲜柿总产达到137·8万斤。” 
    
   依此看来,富平尖柿和富平柿饼终于抬起了它低调已久的高贵头颅。其后的事情,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越来越伸展着自己的自信,并在1985-2005年的续编《富平县志》中得以彰显,其品类特征、获奖情况、产业论证、政策扶持、面积扩大、出口外销等都得以进行扬眉吐气的论述。 
   令人饶有兴趣的是,在2021年10月出版的《富平粮食志》中,第四章《民食》第四节《食习》的《特色美食》条目中,“柿子拌麨”词条赫然在目,其中写道:“富平柿子个大、核少、皮薄、甘甜,品质优良。尤其是吊柿,利用麻绳绞股将带柄柿子吊藏至春节前后,水分减少而甜度更高,拌麨食用,绝对美味。”话说得实在,也让人神思远极地感炽到富平柿子的另一番风景所在,真是妙哉斯物。 
   近些年来,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得以名扬天下。拍电视、上新闻、搞旅游、做电商,使它的风头一浪高过一浪。这或许是造物主的眷顾,也或许是时代的必然,反正富平人凭着大尖柿和柿饼变得充盈起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满满。主产区建起了柿子博物馆,县城河滨湿地公园建起了“柿柿如意”文化广场,柿子主题文创产品亦体现出匠心别具。富平人将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将本县合儿柿饼进献皇帝的故事挂在嘴边,而且还衍生出许多足以证明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好到极致的许多故事,令外地人懵懵懂懂地惊诧不已。我当然也随弯就弯地以同样方式在不同的场合推介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但有时候仍觉得心里不太瓷实。尽管当代的《富平县志》载明“早在明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以此贡品进献皇帝。”但这究竟是富平人的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还是言之凿凿、确有其事,是谁也无法证明。看来,我的心里不太瓷实不是没有道理。这也为我的暗暗求索提供了一种空间和可能——学无止境是因内心的自觉追求而产生动力的。 
    
   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如今能够笑傲江湖,一是源于品质,二是源于时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确立为它提供了一种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的前景,谁也没想到如今各级各界对富平大尖柿和富平柿饼如此上心,短视频、抖音、新闻、文艺创作百舸争流,超然天下。此间,我受几个文化界朋友相约参观了一家叫做“富平县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他们在继承柿子传统加工技艺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高效融合,以富平天然柿醋为主要原料,运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高标准的生产技术,研发生产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系列柿子发酵饮品,填补了富平县柿子深加工的一项空白,延伸了富平特色农产品的空白。参观企业文化,要在“文化”二字。对于企业的生产线和流水作业,我显然属于外行现身、走马观花。而我格外留意的,是他们企业文化墙上的相关介绍。其中的这段文字,引起了我的足够注意:“富平尖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作为观赏树木栽植在宫殿寺院的庭院内,供皇帝、达官显贵、信徒、香客等游玩观赏所用。到南北朝时期,逐渐由庭院布景转向田边地坎栽植。唐宋以后,民间开始大量栽培柿树。境内百年以上的柿树屡见不鲜,曹村镇马家坡附近唐顺宗丰陵的西侧,生长着一棵树龄有一千多年的‘柿寿星‘,其胸径达2·45米,冠幅17米,每年还可采收鲜柿一万五千多斤。明朝时,民间已有用尖柿制作柿饼的习俗,明清两代曾为贡品。据《中国土特产大全》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就以‘富平柿饼’作为贡品进献神宗皇帝朱朱翊钧,从此‘富平柿饼‘声名鹊起,成为名贵特产。”这段有关富平尖柿和富平柿饼的介绍,其逻辑段落、遣词造句、论述层次的精到严谨,让我对一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准档次刮目相看。同时,其中以《中国土特产大全》的记载来支撑富平柿饼的历史、地位与品质,不由不让我刨根问底。其结果是,道听途说而未见此书。于是,我的执着和兴趣点燃起来。 
   中国的文人实在厉害,仅仅“灯火阑珊处”几个简单的汉字,就给人造就了任人想象的意境和向往无穷的景象。天健生物科技公司也很不一般,仅仅以未敢确认的耳闻就引用说《中国土特产大全》中有富平尖柿和富平柿饼的明确记载,而且似乎言之凿凿。引用并不要紧,为了证明富平特产确属历史悠久和品味俱佳的急切心情也无可厚非。要紧的是,它催生的结果,让我对富平尖柿和富平柿饼到底是否那样神奇的决意探究。好在如今互联网比较发达,稍稍动动手指,我的手机上就下载了孔夫子旧书网,而且稍一搜索,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中国土特产大全》,让我这个内心有孔夫子情怀的人也愿意真的跨越时空想做孔夫子的学生。我忙不迭地地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购得了两个不同版本、已有年月、品相相当不错的《中国土特产大全》,而且分别都是厚厚的上下两册。如果是近年来新出的出版物,我恐怕得花上好几百块呢。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次出版的《中国土特产大全》分上下两册,共881页约64万字,挺厚重的。全书主要由农副土特产品(包括加工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两大部分组成。其下册农副土特产品(包括加工产品)目录里,第二篇“自然食品和工业食品”第九类“干鲜果品”部分中,在第(二)条目“干果”里的第4词条是“柿饼”(包括鲜柿)。其中分10项介绍了10个地方的柿子和柿饼,竟然没有“富平”字眼,让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我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地打开到正文的239页往下细看,在总体介绍我国柿子情况和品种的文字里,后半部分终于有了这样的文字:“我国的柿子主要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省,以湖北黄陂、大悟(广水)所产的最佳。这些省区不仅产柿子多,而且质量好、名特品种繁多。其著名品种有陕西富平尖柿、三原鸡心黄柿、临潼火晶柿;河北盘山柿,武安、涉县柿(绵瓤柿);山西闻喜、安邑柿,稷山柿,晋南蜜桔柿;河南荥阳柿、八月黄柿、辉柿、汜水柿;山东青岛金瓶柿,菏泽镜面柿,定陶、峄县柿;华南牛心柿;福建安溪油柿;北京昌平盖柿;陕西富平盒儿柿;广西阳朔、临桂的牛心柿,天津蓟县磨盘柿。”接下来才是目录中出现的10个地方的柿子和柿饼。于是我就觉得,富平尖柿和富平柿饼的书中载录,都是处于总体介绍的顶级布局中,而且依然低调地处于领军的位置。就连合儿饼,也是欲掩还羞地流露出它的娇贵而绝不单列。富平尖柿和富平合儿饼,就是在这部分类极为细致繁复的书籍里令人眼花缭乱地存在着,并应和着“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词句。真是了得。 
   南京工学院出版的这部《中国土特产大全》,是上个世纪中期中国商业地理研究会委托本会孙步洲老师编写的,成书时间虽短,但孙步洲先生从1959年开始积累资料算起到编辑书籍已花二十余年之功。这部书籍,对商品的历史、成因、特点、功效、产销分布及其有关地理环境等都做了详尽的剖析,既有定性的描述,又有定量的分析。富平尖柿和富平合儿柿以特有的位置赫然位列其中,其权威性真的坐实了富平特产的与众不同和独具特色。 
    
   新华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次出版的《中国土特产大全》体量庞大,上下两册共有2309页,看着都令人震撼。这部著作对于中国土特产的大全介绍,是按分省排列。我迫不及待地在下册的陕西部分急于找到“富平”的字眼,越是急迫,越是难以找到。等到平复心情静下来细看的时候,“合儿饼”三个字跳进我的眼帘,令我喜不自胜——果真如此。在这个从771页到773页的详尽介绍里有这样一段论述:“合儿饼产于陕西省富平县,以庄里镇所产最为著名。‘合儿饼’这种柿饼是以当地尖柿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成,每两个为一合,故称‘合儿饼’。作原料用的尖柿,在富平县栽培历史悠久,目前马家坡唐顺宗丰陵西门内尚有一株老树,人称‘寿星树’,相传已有1000多年历史。从明朝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阳向神宗皇帝进贡‘合儿饼’后,以个大、质软、霜厚、味甜、入水易化而驰名。历史上年产100万斤。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仅产数万斤。”——这就够了。这段文字,将富平合儿饼的特点特色、荣耀历史和最著名的产区、最古老的柿树交代得彻彻底底而不拖泥带水,让人确信这等尤物的非凡无比。当然,也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合儿饼的微量元素构成及含量,并将合儿饼采摘、折挂钩、刮皮、上架、头遍捏软、二遍捏块、三遍捏心、回串、下架回潮、剪果梗、合饼、入皿潮霜等十二道工序介绍得淋漓尽致,生怕因挂一漏万而对不住这种珍品,结尾是:“经数日柿饼表面即出现白色有甜味的柿霜,即成‘合儿饼’。”文字显得干净利落,让人不由得心向往之而垂涎欲滴。 
   新华出版社是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管的以出版社科类图书为主的中央级综合出版社,主要编辑出版新闻、时政、国际、经济、文教类图书,画册、图片、挂历等艺术类图书和内部参考图书,并受国务院办公厅的委托,还编辑出版国家级的中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评比中,新华出版社连续五届(1999、2002、2004、2006、2008年)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依托新华社人才、信息、网络等优势,出版发行图书已逾亿册,多种图书获得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其中《中南海珍藏书画集》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中国省市区经济地理丛书》(31卷)获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获年鉴类图书评比特等奖。由这样一家中央级的大型综合性出版《中国土特产大全》,其权威性毋容置疑,而有关富平柿子和合儿饼的论述,更让人深信富平特产的绝佳难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富平独有的大尖柿和富平柿饼,引发我通读了富平清代以前的四部县志和一部《富平县乡土志》,翻阅了现代版的两部《富平县志》,千淘万漉地求索到三十六年前不同版本的两部《中国土特产大全》并挑灯细寻,终于石头落地般地确信:富平合儿饼在明万历年间由太师太保孙丕扬进献过皇帝,曹村马家坡唐顺宗丰陵西门内的柿“寿星树”历越千年绝非空穴来风,庄里镇是富平合儿饼的最著名产区也绝非杜撰。至于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所撰的《富平县志》中没有相关的记载也很好理解——以孙丕扬的胸有丘壑和智慧人生,怎能作出这等低级的文字游戏呢?清代的治志者也不会作出这等低级的游戏——为谁服务呢?我相信孙丕扬以太师太保的身份将家乡的土特产捎到皇帝身边让人尝尝尽在情理,老家人知道这事并传说今日也很好理解。于是,富平尖柿和富平合儿饼的品质绝佳和独一无二便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出处和归宿。 
   富平有“柿”不虚名。 
   富平柿饼,甜蜜中国。这绝不是一句虚妄的自夸,这等尤物,还在不断地延伸产业链呢。 
   因了对富平尖柿和富平柿饼底细历史的追寻,我缀文成章,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是富平文化学者呢。